期刊简介:《农业现代化研究》于19807月创刊。由雷竞技raybet.com 主管、雷竞技raybet 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学术刊物,科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和2015年分别荣获第二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第三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

Ø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

Ø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刊

Ø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Ø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Ø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来源期刊

Ø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Ø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当期目录
  • 待发表文章
  • 过刊浏览
  • 虚拟专刊
  • 下载排行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3,44(5):755-76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78
    摘要: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必须紧握粮食产能安全主动权。把握好中国特色粮食产能安全的科学内涵,着力推进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应突出抓好国内区域重点。本文在阐释粮食产能安全内涵的基础上,聚焦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安全保障的现实问题,分析当前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在结构问题、资源约束和环境风险等方面存在的诸多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未来思路转向和突破路径。研究表明,生产结构矛盾短期内难以改变、生产的资源要素约束逐渐增多、生产环境风险隐患正日益凸显是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安全保障的主要障碍。未来亟需推动粮食生产从“多产粮、保产量”转向“稳产粮、优结构”,从“拼资源,高消耗”转向“拼科技,披绿色”,从“被动调整和响应”转向“主动预见和适应”,并从持续调优生产结构,增加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减少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增强粮食生产活力,引领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区域气候韧性,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等方面寻求突破。
    2023,44(5):765-77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79
    摘要:
    粮食主产区作为我国农产品主要供应基地,确保主产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0年13个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选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ArcGIS可视化功能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测算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探究其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上升态势,在空间上表现为由中低水平地区向中高水平地区缓慢过渡、东北地区向中南部地区逐渐推进的演变趋势,其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弱化。三大地区内区域差异不断减小,但区域间的差距仍是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提出应重点优化农业生态效率,统筹兼顾各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充分利用经济高水平地区的辐射作用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3,44(5):777-787,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0
    摘要:
    生态产品有效供给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评估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有助于找到实现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的方向和路径。本研究在梳理生态产品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明确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定义和内涵,并据此构建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评估框架,以江西省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和熵权法等方法,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地级市层面的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探讨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策略。结果表明,江西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并不十分优越,即使是资源面积最大的赣州,其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评价指数也仅为71.07,江西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10—2020年各地级市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有不同程度提升,主要源自社会资源配置能力的增强。相比于赣州,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是新余、鹰潭、萍乡、景德镇和南昌的短板,而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上饶、吉安和宜春,其社会资源配置能力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结合各地级市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短板,在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方向的基础上,具体从因地制宜划分生态产品供给类型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2023,44(5):788-796,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2
    摘要:
    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干支流经过的9个省份为例,运用基于熵值的TOPSIS和ArcGIS方法,探析2010—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进规律,并利用障碍度模型探测其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时序演变上,黄河流域总体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还处于低位,不同省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空间演进特征上,由低梯度的“二元空间结构”向高梯度的“二元空间结构演变”。障碍因子上,政府扶持力度和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黄河流域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因此,建议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明晰政府部门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权责,提高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等,从而实现黄河流域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2023,44(5):797-80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90
    摘要:
    探析西北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北地区194个县域为例,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西北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动态演变特征及差异,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北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呈稳步上升态势,从2005年的22.73上升至2020年的45.28,总体水平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空间分布格局由“东西高、中间低”逐渐演变为“东高西低、西北高西南低”,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陕西与青海区域间差异最大。在直接效应层面,产业结构升级、财政自给能力、城乡收入比、城镇化水平、政府行政能力和人口密度对本县域供给质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间接效应层面,产业结构升级、财政自给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因此,建议找准供给质量提升着力点,关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充分性,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协调性,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23,44(5):809-82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6
    摘要: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数字乡村建设对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偏微分分解方法,深入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的规模、范围和作用路径。结果表明:2011-2021年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总体上不断提升,但存在明显“东高中西低”的空间差异特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高-高”和“低-低”两种集聚模式。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此外,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强于中西部地区,且这种溢出效应存在衰减特征,其中,400 km和900 km分别为空间溢出效应密集区和溢出效应边界的半径距离。因此,在利用数字致富的过程中需要明晰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破除地区间数字信息溢出壁垒。
    2023,44(5):822-833,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4
    摘要: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城乡经济发展中的“二元性”一直以来都是“共同富裕”战略的核心问题。本研究聚焦农村产业融合,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目标,以长江经济带的110个地级市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双固定空间杜宾模型探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以农业内部整合型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和高技术渗透型融合为内部指标的农村产业融合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各区域内中心城市群的发展成熟度与农村产业融合在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的影响密切相关。因此,不同区域在利用产业融合缩小收入差距的过程中需要明晰经济发展阶段,围绕健全产业体系为核心,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2023,44(5):834-844,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9
    摘要:
    实施保护性耕作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其中秸秆还田技术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中技术转化率较高的一项技术。因此,本文基于我国2000—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秸秆还田技术应用对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率的提高确实可以显著降低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强度,且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存在滞后性。经替换因变量、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方法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2)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秸秆还田技术应用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在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之间存在差异,仅在粮食主产区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具备减污效果;3)从作用机制看,秸秆还田技术应用主要是通过减少含有氮磷元素的化肥施用强度,优化化肥投入结构,从而减少化肥面源污染。据此,建议为秸秆还田技术应用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技术落地,更充分的发挥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环境效益。
    2023,44(5):845-857,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74
    摘要:
    剖析农民失地后感知的各类风险,深刻揭示失地农民的风险态度和制度信任对其风险感知的影响,对于政府征地安置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基于沪、赣、桂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通过构建失地农民风险感知评价体系,对失地农民的风险感知与风险态度进行测度,并采用有序Logit模型对失地农民的风险态度和制度信任对社会保障风险感知、经济收入风险感知、居住环境风险感知和社会心理风险感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失地农民的风险态度对于上述四类风险感知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其中风险规避型的失地农民风险感知程度更为显著。此外,对制度的信任能够有效地降低失地农民的风险感知。异质性分析表明,风险规避态度对中低收入失地农民和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的风险感知具有强化作用;制度信任对高收入失地农民和东部地区失地农民的风险感知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推进征地工作并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时,应纾解农民的风险规避态度、提升政府征地制度的信任度,以降低并有效控制失地农民所面临的潜在风险。
    2023,44(5):858-868,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76
    摘要:
    揭示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耕地细碎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可以为黑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三轮土地承包及黑土地保护等提供依据。本文以拜泉县作为研究区,运用熵值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并求得耕地细碎化综合评价值,并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法计算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1)耕地景观细碎化深受地形影响,丘陵与平原交界地区耕地细碎化水平最高,丘陵地区其次,平原地区最低。耕地权属细碎化受到土地分包方式、户均耕地面积等影响;2)耕地细碎化模式中,“景观低度细碎化-权属低度细碎化”和“景观低度细碎化-权属中度细碎”占主导地位,占比分别为33.33%、17.20%;3)耕地细碎化影响因素主要为权属、设施和自然切割力。权属切割力呈现高度负相关,设施和自然切割力呈现中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5、0.617、0.661,权属切割力的影响最大。拜泉县耕地细碎化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可从景观与权属双重视角下探索东北黑土区耕地细碎化治理对策,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制定耕地第三轮承包政策提供参考。
    2023,44(5):869-880,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3
    摘要:
    山区县域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研究典型山区县域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交通可达性,对促进旅游资源空间重构,推动旅游再造山村之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ESDA空间关联,对河南省典型山区栾川县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布密度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此外,采用缓冲区分析、栅格计算法和网络分析法对旅游资源的交通路网可达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栾川县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从路网缓冲区分析结果来看,交通道路网与旅游资源之间的协调性良好,路网缓冲区内的旅游资源占比为88.54%;3)栾川县旅游资源的交通可达性整体较好,绝大多数旅游资源在1.5小时内可达,其中有92.68%的旅游资源在1小时内可达。本研究为制定栾川县旅游产业的科学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3,44(5):881-89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75
    摘要:
    河南省面临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较低和碳排放基数较大等诸多问题,这给双碳战略的有效实施带来了挑战。本研究旨在系统研究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量时空格局的影响,为政府制定低碳土地利用模式以及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方法和ArcGIS技术,本研究量化了河南省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分布,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耕地是河南省主要的碳源,林地则是主要的碳汇,碳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90%以上。总体上,河南省碳排放量呈现出先快速增长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3.367×107 t增长到2010年的7.337×107 t,增长率为118%;而在2010—2020年下降了5.247×106 t,下降率为7%。空间上,不同市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碳排放量水平差异,部分市域存在碳收支不平衡,且碳排放量远超碳吸收量。此外,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占比对碳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建设用地q值增长幅度最大,而人口规模q值在2020年最高。通过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量变化和空间格局变化以及碳排放格局的驱动力,对推动河南省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化转变,制定有效的政策具有重大意义。
    2023,44(5):892-90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7
    摘要:
    通过智能手机反演进行环境监测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研究主要利用可见光反射率进行光学活性参数反演。本文基于水质现场监测数据,同步应用智能手机拍照,通过偏振镜、手机望远镜、不同规格滤波片、24色标准色卡,获取水体图像信息,结合逐步回归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开展了长三角地区典型小微水体水质光学参数叶绿素和浊度以及非光学参数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反演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总体DOC浓度值变异范围在2.73-16.90 mg/L,浊度变异范围在6.53-91.10 NTU,叶绿素a浓度值变异范围在0.36-245.47 μg/L。通过逐步回归方法提取了水体DOC浓度的五个图像特征参数为R1'、B/G2'、R2"、R4"、B/G6',浊度图像特征参数为B/R3'、G5"、R6",叶绿素a的图像特征为B/G1'、R2"、B/G4'。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反演水体水质参数,DOC浓度纳什系数NSE为0.62,浊度NSE为0.65,叶绿素NSE为0.67,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智能手机反演水质光学参数的方法,并探讨了非光学参数反演的可行性,为后续开发APP应用程序和反演水质参数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2023,44(5):903-91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5
    摘要:
    生物质炭基肥可以改良和培肥土壤,对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关于旱区滴灌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对炭基肥的响应仍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种生物质炭基肥施用量:T1(1 125 kg/hm2)、T2(1 013 kg/hm2)、T3(900 kg/hm2)、T4(788 kg/hm2)、CK(普通化肥),分析生物质炭基肥对旱区0~20 cm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在玉米生育期内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养分缓释特点与玉米生长的需肥规律相吻合。T1和T2处理的生物质炭基肥施用量可显著提高旱区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炭基肥施用量过低会降低土壤全氮和速效养分含量,抑制个别生育期的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转化酶的活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综合肥力为T2>T1>T3>CK>T4。因此,施用量为1 013~1 125 kg/hm2的综合培肥效果优于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
    2023,44(5):912-921,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1
    摘要:
    土霉素作为养殖业中常用的一种促生长抗生素,极易在畜禽粪便中残留,直接还田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繁殖和作物生长带来潜在威胁。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在高浓度梯度下,未能完全适用于实际生产情况,有必要研究土霉素在实际残留量下对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有机肥的安全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置土霉素添加量0.2 mg·kg-1,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变化和显著富集物种类型。结果表明,随时间推移土霉素显著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使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增加幅度为1.1%~5.0%;同时,使变形菌门、绿湾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降低幅度在2.0%以下。与对照组(CK)相比,添加土霉素处理(OCK)中高温放线菌科细菌显著富集。本研究证明了0.2 mg·kg-1土霉素能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相对丰度,导致群落结构差异,并且显著富集了高温放线菌。这为寻找对抗生素污染具有指示作用的微生物提供新思路,为有机肥的安全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2023,44(5):922-93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77
    摘要:
    为了探究添加茶渣生物炭对酸性茶园土壤氮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通过开展室内茶园土壤培养试验及等温吸附和解吸试验,分析不同热解温度(400 ℃、500 ℃、600 ℃)及不同添加配比(0.25%,0.5%,1.0%和2.0%)茶渣生物炭对酸性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氮素吸附解吸特性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茶渣生物炭添加量增加,土壤pH、总有机碳、盐基饱和度、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显著增加;随着茶渣生物炭热解温度升高,土壤pH、总有机碳含量和盐基离子含量逐渐增加。茶渣生物炭对土壤铵态氮有明显的吸附作用,通过Langmuir方程可以对其吸附等温线进行较好的拟合(R2=0.968~0.987);随着吸附溶液中铵态氮浓度的增加,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量增加,吸附常数下降;土壤铵态氮的吸附分配系数(Kd)随着茶渣生物炭添加量增加逐渐升高,随着生物炭热解温度升高逐渐降低。土壤对铵态氮的解吸量在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处理中变化趋势为0.25%>1%>0.5%>2%;随着生物炭热解温度升高,土壤对铵态氮解吸量均升高;土壤对铵态氮吸附能力与土壤pH、总有机碳、交换性钾、交换性钙、盐基饱和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解吸能力则相反。研究表明,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土壤改良的目的,优选茶渣生物炭添加配比及制备温度以达到最佳效果,对土壤保肥及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2023,44(5):933-942, DOI: 10.13872/j.1000-0275.2023.0088
    摘要:
    针对不同母质发育水耕人为土(水稻土)中铁的形态及其剖面分异特征开展深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稻田关键元素的分布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省花岗岩风化物(GR)、板页岩风化物(PS)、第四纪红色黏土(QRC)、石灰岩风化物(LS)、紫色砂页岩风化物(PSS)和近代河湖(冲)沉积物(FLD)共6种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为研究对象,通过30个典型剖面系统分析了剖面(0~100 cm)及水耕人为土不同土类间铁的形态及其分异特征,探讨土壤剖面铁的形态转变、剖面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湖南省6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已经探明,检索出简育水耕人为土(HSA)、铁聚水耕人为土(FSA)和潜育水耕人为土(GSA)3个土类,暂未发现铁渗水耕人为土。水耕人为土剖面全铁(Fet)含量均值为44.66 g/kg,不同形态铁的构成表现为:晶质铁(Fec)>硅酸盐铁(Fesi)>活性铁(Feo)>络合铁(Fep)。铁的形态在剖面分布呈现出Fesi在剖面变化不大、Fec在剖面呈现先升后降、Feo和Fep在剖面呈现先降后升共三种趋势。PS、QRC和LS的Fec、FLD的Feo、GR的Fep含量均值分别高于其他母质;GR、PS和QRC发育的水耕人为土淀积系数高于LS、PSS和FLD。FSA的Fec含量均值和淀积系数、GSA的Fep含量均值分别显著高于其他土类。研究表明,湖南6种母质发育的典型水耕人为土中铁的不同形态发生转化并在剖面、母质、土类间体现出显著分异。铁的形态及淀积系数反映了水耕人为土的发育程度及成土环境,对于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具有指示作用。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数字乡村与数字农业
    种业发展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1,32(2):184-187, DOI:
    [摘要] (1858) [HTML] (0) [PDF 667.68 K] (15783)
    摘要:
    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本文在概述了我国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应加强小宗农产品市场建设的问题。提出了应重点提升收购市场、规范批发市场、探索期货市场,以及推进信息化、培育经纪人、建立合作社、增加储备量、出台交易法等加强小宗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2012,33(5):535-538, DOI:
    [摘要] (1772) [HTML] (0) [PDF 677.91 K] (13011)
    摘要:
    本文从林业资源、林业生态、林业产业、林业保障体系,分析了贵州省林业发展现状;指出了贵州省在森林资源分布、林业总产值和产业结构、林业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贵州现代林业发展应科学规划全省林业布局、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建立多元化的林业投资体系的对策。
    2012,33(5):544-547, DOI:
    [摘要] (1729) [HTML] (0) [PDF 1.19 M] (11787)
    摘要:
    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本文依据特色农业的内涵要求和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区域环境条件与特色,从特色农业视角,分析了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实现路径与成效,包括:科技示范园区辐射、农业产业集群引领、特色品牌农业带动、闽台农业合作推动。
    2010,31(1):1-4, DOI:
    [摘要] (1788) [HTML] (0) [PDF 604.79 K] (11476)
    摘要: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的辨证关系。认为玉米加工业发展引起粮食供求关系的新变化,改变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但是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具有积极影响。由于玉米加工业自身特点和粮食消费结构的限制,以及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流通体制改革与物流体系建设等,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对国家中长期粮食安全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构建合理的玉米加工业体系和加强粮食安全基地建设是保证吉林省玉米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与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
    2014,35(3):308-312, DOI:
    [摘要] (2085) [HTML] (0) [PDF 18.14 M] (10185)
    摘要:
    本文通过ESDA空间分析,研究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异逐渐拉大,而相对差异呈阶段性波动降低态势;(2)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格局表现为更多的不稳定性,增长热点和冷点区存在跃迁现象,地理位置切换较为频繁,除收入增长次冷区外,各增长类型区的空间集聚趋势增强,随机分布态势减弱。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并进行了相应讨论,给出了缩小长三角区域差异,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2012,33(6):668-672, DOI:
    [摘要] (1641) [HTML] (0) [PDF 1.02 M] (8537)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各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明确指出农业科技进步各系统需要改革的政策方向。提出农业科技投入的强度应处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水平之间,并由农业部门对农业科研实行统一管理;在科研立项中实行面对农户的目标管理制度;高校应与政府合作共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引导科研机构、高校设立营销公司以推广农业科技;尊重农户意愿,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公开的土地流转市场;根据农户经营状况,采取不同类型的产业化合作等对策。
    2020,41(2):181-189, DOI: 10.13872/j.1000-0275.2020.0019
    [摘要] (1944) [HTML] (0) [PDF 1.20 M] (7998)
    摘要:
    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为应对乡村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有效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以青岛市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举措为例,分析总结鼓励吸引城市人才和培育造就乡土人才支撑乡村振兴两条路径。研究发现,面对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素质有待提升、农村对人才返乡缺乏吸引力、乡土人才培育模式有待优化等问题,青岛市从“引进来”“沉下去”和“留得住”三个方面利用城市智力破解人才总量和结构困局,构建城市人才下乡引力体系,稳固城市人才扎根农业农村;同时从发现乡土人才、培养乡土人才和扶持乡土人才等方面搭建体系完整的乡土人才培育网络。最终形成重点突出、覆盖全面、措施完善的鼓励吸引城市人才机制和双向融合、多元合力、强化激励的乡土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具有启示意义和值得推广学习的“青岛经验”。
    2014,35(2):183-187, DOI:
    [摘要] (2066) [HTML] (0) [PDF 970.61 K] (7641)
    摘要:
    在介绍了世界葡萄酒主要生产国葡萄酒产业概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葡萄酒产业的区域种植、产量、市场消费、投资方面,重点分析了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并指出了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区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东西部发展不均衡,产品质量管理滞后,市场营销体系不够成熟等问题。提出了合理规划布局,增强产区整体竞争力;构建葡萄酒产业链管理;加强原产地保护,健全质量认证体系;利用新型营销推广模式,传播葡萄酒文化,促进我国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014,35(2):134-139, DOI:
    [摘要] (3236) [HTML] (0) [PDF 902.08 K] (7598)
    摘要:
    本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及其带来的挑战入手,分析了城市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关系。传统城市化过程中长期以劳动力转移为主而带动的老年人口有限,提高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这种人口转移方式是形成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同时,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又会对城市化本身产生影响,它不仅影响到城市化水平和速度,而且影响到城市化的质量。要缓解这种状态,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转变城乡人口转移方式,融合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2014,35(4):385-391, DOI: 10.13872/j.1000-0275.2014.0019
    [摘要] (2403) [HTML] (0) [PDF 6.04 M] (7555)
    摘要:
    采用2001-2010年选取的我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分析了动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空差异及变化源泉,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值—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的外生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10年内平均增长0.28%,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主销区呈现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损失并存,“双轨损失”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35%,平衡区受技术进步的恶化影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69%;中央惠农政策的实施对提高主产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显著作用,而对主销区和平衡区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人均粮食生产规模和种粮机械化水平对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负向影响,而对粮食主销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都为正向影响。对于粮食产销平衡区,人均粮食规模的扩大能够改善技术效率,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有反向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有效提高粮食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2015,36(4):674-679,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97
    [摘要] (1379) [HTML] (0) [PDF 2.29 M] (6974)
    摘要:
    城市发展是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的影响,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数据和NPP数据,分析研究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研究期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57.88%(即1 459.44 km2);2)区域平均NPP由919.55 g C/(m2·a)下降为702.95 g C/(m2·a),NPP总量由2 317.66 Gg C/a增加到2 797.91 Gg C/a,增加率为20.72%;3)武汉城市圈的9个市中,建设用地扩张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及周边地区,2000-2010年武汉市建设用地增加率为80.73%, NPP总量增加了30.53%,由于建设用地平均NPP降低了27.78%,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NPP总量增加量相对较少。
    2011,32(1):91-96, DOI:
    [摘要] (1707) [HTML] (0) [PDF 1.09 M] (6956)
    摘要:
    榆林市既是我国能源富集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短缺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主要"瓶颈"。本研究运用模糊数学与AHP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0-2005年榆林市水资源胁迫度进行测算,得出榆林市各年份水资源胁迫度已接近或超过重度水平,并呈逐年增加趋势。通过分析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及其用水态势,探讨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受水资源的强胁迫,水资源短缺迫使产业向耐旱、低耗水、高效益等产业类型转换,工业反哺解决了农业节水和远距离调水的资金"瓶颈",用水总量增加衍生了生态环境问题,进而又引发生态用水增加。最后,提出了压粮(种植业)扩饲(牧草业),推进舍饲养殖,促使农牧业协作发展;以"小杂粮"为主导,发展现代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依靠技术和制度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2020,41(2):312-320, DOI: 10.13872/j.1000-0275.2020.0030
    [摘要] (1051) [HTML] (0) [PDF 1.91 M] (6896)
    摘要:
    从自然脆弱性、人为脆弱性和承载力脆弱性3个层面构建农业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综合法测算了2001—2016年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影响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1—2016年河南省郑州等9市农业水资源脆弱性呈减小态势,开封等9市呈增大态势,脆弱性增速差异显著;脆弱性演变趋势可分为先升后降、先降后升、波动上升和波动下降4种类型;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脆弱度排序为豫北>豫东>豫南>豫中>豫西;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主要受到人为脆弱性和承载力脆弱性的影响,且主要障碍因子存在差异。因此,应积极加强对水资源系统人为干预,通过加大农业资金投入、优化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等,以实现河南省农业生产与水资源利用协调发展。
    2010,31(5):608-611, DOI:
    [摘要] (1442) [HTML] (0) [PDF 721.80 K] (6843)
    摘要:
    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法,对下辽河平原区典型区域耕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是研究区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分布比较集中,总体分布不均衡,其中生态退耕、建设用地占用、灾毁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对于林地的开垦、未利用土地开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整理是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但耕地总体是逐年减少的。本文提出要处理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通过提高耕地质量保证粮食安全;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协调城市化和耕地减少之间的矛盾;通过合理的生态退耕,协调生态环境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2013,34(1):90-94, DOI:
    [摘要] (2002) [HTML] (0) [PDF 842.49 K] (6432)
    摘要: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化学品投入量大幅增加所产生的农业污染问题的现状,认为农业污染的形成与农业产业政策、城乡经济结构、污染治理资金、环境综合管理、农业环境政策、污染治理法律以及农民环境意识等因素有关。为有效解决农业污染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农业-环境政策一体化、建立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体系、实行流域的综合管理、增强农业污染环境管理能力、加大农民环境教育力度以及建立农业环境保护立法。
    2010,31(5):525-528, DOI:
    [摘要] (1929) [HTML] (0) [PDF 620.82 K] (6276)
    摘要:
    本文从水稻生产、市场、贸易等方面,分析了世界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世界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着人口持续增加,消费量稳定增长;资源约束性增强,水稻生产增速放缓;全球气候变暖,灾害性气候和病虫害多发;比较效益偏低,增产与增收矛盾突出等严峻形势。指出今后世界水稻产业发展的趋势是水稻产量总量增加,增速减缓;稻米人均消费量稳定,总量增加;各国自给率提高,贸易量减少。提出要立足国内稻米生产基本自给、利用国际市场满足国内需求不现实,要大力提高水稻产业化水平。
    2013,34(1):25-29, DOI:
    [摘要] (2711) [HTML] (0) [PDF 768.89 K] (6243)
    摘要:
    本文以沪宁杭为例,采用静态动态结合、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对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经济功能: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农业用地结构相异,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率因都市现代农业实施的时间长短呈梯度递减;2010年上海市的畜牧业和渔业、南京市的种植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杭州市的林业和牧业分别具有部门优势度,上海市的蔬菜、南京市的粮食和杭州市的水果各有生产优势。(2)生态功能:以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为例的农业生态环境服务价值2010年南京市最低;农业空间布局均优化调整,但农药化肥施用过量。(3)社会功能:三市农业旅游均处于由休闲阶段迈向度假阶段的进程中,并选择了不同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在解决就业和经济效益上各有成效。
    2012,33(1):23-26, DOI:
    [摘要] (1974) [HTML] (0) [PDF 675.25 K] (6073)
    摘要:
    随着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口乳清粉的质量安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依据我国乳清粉的进口现状,本文分析了建立进口乳清粉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必要性,运用基于案例推理的预警方法,从预警信息收集、建立预警模型和快速反应机制三个方面,构建进口乳清粉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总体框架,并提出完善该风险预警体系的对策建议。
    2012,33(1):13-18, DOI:
    [摘要] (1972) [HTML] (0) [PDF 844.25 K] (6039)
    摘要:
    规模化是我国未来生猪养殖发展的方向,但并不意味着养殖规模越大越好。各地区生猪养殖规模化的合理性、科学性、适度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生猪养殖规模效益的有效性。本文分析表明,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我国生猪中等规模养殖方式盈利能力最强。具体到各生猪主产省,盈利能力最强的养殖方式在省际之间存在差异;当前生猪规模养殖存在疫病防控现状不佳、养殖生产成本和出售价格不具优势、标准化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文章最后结合当前全国及省际生猪规模化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生猪规模养殖健康发展的相应对策。
    2015,36(2):315-320, DOI: 10.13872/j.1000-0275.2015.0011
    [摘要] (1879) [HTML] (0) [PDF 1.39 M] (6032)
    摘要:
    随着农业机械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线控转向技术在拖拉机等农用车辆上的应用得到了重视和研究,为了指导拖拉机线控液压转向的研究,缩短开发周期。本文在分析线控液压转向系统的控制算法与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其联合仿真模型。基于AMESim软件平台建立液压系统模型,以及整车模型;利用Simulink分别建立模糊免疫PID、模糊PID、常规PID的控制器模型,通过Visual C++ 6.0实现接口通讯,完成了传动比为1时的转角响应、转角跟随的联合仿真,以及在拖拉机车速15 km/h,方向盘转角180°,传动比为9时的横摆角速度响应、质心侧偏角响应等联合仿真。模糊免疫PID控制可以获得0.272 s的阶跃响应时间、1.182°的跟随误差、3%的横摆角速度响应超调量、0.85 °/s的质心侧偏角响应稳态值,均优于常规PID与模糊PID。联合仿真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模糊免疫PID控制应用于线控液压转向系统可以获得理想的控制效果。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644号
电话:0731-84615231    E-mail:nyxdhyj@isa.ac.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